以下是詳細的轉換方法和步驟:
一、核心對照表:工尺譜字 vs. 簡譜音符
這是轉換的基礎。工尺譜使用漢字代表音高,其與簡譜的對應關係取決於「調」(Key)。最常見的是「小工調」(D調),這也是工尺譜的基準調性。
以小工調(D調)為例的對照關係:
工尺譜字 簡譜 (D調) 唱名 相當於C調
上 5 Sol 2 (Re)
尺 6 La 3 (Mi)
工 7 Si #4 (Fi) / 5 (Sol)
凡 7+ (升7) / 1- (降1) - 5 (Sol)
六 1 Do 6 (La)
五 2 Re 7 (Si)
乙 3 Mi 1 (Do)
仩 5 (高音) High Sol 2 (高音Re)
彳 6 (高音) High La 3 (高音Mi)
仜 7 (高音) High Si #4 (高音Fi)
重要說明:
1. 「凡」字:這個音比較特殊,在傳統中常作為「工」(7)的升高半音或「六」(1)的降低半音,記為升7或降1。在現代轉譯中,常根據樂曲的調式決定其確切音高。
2. 高八度:通常在工尺譜字的左側加「亻」偏旁(如「仩」、「彳」、「仜」)或最後一筆帶挑來表示高一個八度。
3. 低八度:通常在工尺譜字的末筆加撇(如「上」寫作「丄」)或「合」、「四」、「一」等字表示更低的音(對應C調的 5, 6, 7 等)。
二、節奏與時值的轉換
這是轉換中最困難的部分,因為傳統工尺譜對節奏的記錄非常簡略,大量依賴於師徒口傳心授和演奏者的經驗。
1. 板眼:工尺譜用「板」(丶或╳)和「眼」(○或·)來標記強拍和弱拍,類似於現代樂譜的小節線和拍號。
· 一板一眼:相當於2/4拍。一板一眼為一小節。
· 一板三眼:相當於4/4拍。板(強拍)、頭眼(弱)、中眼(次強)、末眼(弱)。
· 流水板:只有板,沒有眼,通常表示有板無眼的1/4拍,節奏緊湊。
2. 字體大小與空格:
· 正字(通常字體較大或工整):一般表示一板或一眼,即一個主要節拍。
· 襯字(字體較小或擠在旁邊):表示裝飾音、短時值音符或經過音。
3. 符號提示:
· 「丶」(頓音):表示音符的時值要短促。
· 「—」(延音線):表示延長前一個音的時值。
在轉換為簡譜時,需要根據「板眼」的佈局來劃分小節,並根據前後文的關係和音樂的慣用句式(如「浪頭」、「垛句」)來判斷每個工尺譜字的具體時值(全音符、二分音符、四分音符、八分音符等)。
三、轉換步驟與實例
讓我們以一個著名的江南絲竹曲牌《老六板》的第一句為例進行轉換。
工尺譜原文(小工調): 工 工 四 尺 上 合 四 上 上 六
步驟 1:確定調性 這裡明確是「小工調」(D調)。
步驟 2:轉換音高 根據上面的對照表,將每個字轉成D調的簡譜音符:
· 工 -> 7
· 工 -> 7
· 四 -> (低音)6
· 尺 -> 6
· 上 -> 5
· 合 -> (低音)5
· 四 -> (低音)6
· 上 -> 5
· 上 -> 5
· 六 -> 1
所以,初步得到音高序列:7 7 6(low) 6 5 5(low) 6(low) 5 5 1
步驟 3:判斷節奏 《老六板》是典型的2/4拍(一板一眼)。我們需要根據經驗和旋律的流動性來分配時值。這句是起承轉合的「起」句,非常規整。
· 前兩個「工」字通常是八分音符。
· 「四」和「尺」通常也是八分音符。
· 「上」是四分音符。
· 「合四」是兩個八分音符。
· 「上」是八分音符。
· 「上」是八分音符。
· 「六」是四分音符。
步驟 4:寫出簡譜 將以上信息整合,寫成D調(1=D)的2/4拍簡譜。
轉換結果:
```
1=D 2/4
(前略)
7 7 | 6 6 | 5 | 5 6 | 5 5 | 1 |
```
(註:這裡的小節劃分是為了展示,實際第一句可能略有不同)
如果用C調來理解,就是從D調簡譜的 7 7 (Tih Tih) 轉換為C調的 #4 #4 (Fih Fih)。
四、注意事項與難點
1. 並非絕對:工尺譜的翻譯有很大的彈性。不同的演奏流派、不同的翻譯者可能會對某個音的時值或甚至音高(特別是「凡」、「乙」等偏音)有不同的理解。
2. 倚音、滑音、顫音:工尺譜中存在大量沒有被明確記錄的裝飾音和韻味,這些都需要翻譯者根據樂種風格和個人修養來添加(在簡譜上用倚音、顫音符號等表示)。
3. 需要參考音響:最好的翻譯方法是找到該工尺譜的演奏錄音,邊聽邊對照,這樣才能最準確地把握其節奏和韻味。不能只靠紙面翻譯。
4. 使用軟件輔助:現在有一些專業音樂軟件(如雅樂譜、Dorico)支持工尺譜的輸入和顯示,並能部分轉換為五線譜或簡譜,可以作為輔助工具,但仍需人工校對和調整。
總而言之,將工尺譜轉換為數字譜是一個從骨架填充出血肉的過程。它要求翻譯者不僅要懂對照規則,更要對中國傳統音樂的內在節奏、旋律風格和審美有深入的理解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